「浮游藻類-飲用水中的雜質」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澳門淡水藻類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第1行: 第1行:
水中的雜質屬於微觀世界的範疇。對於水來説,顯微鏡下出現的東西都屬於“雜質”, 浮游藻類就屬於其中的一種。我們隨便從野外取一滴水,映入我們眼簾的可能象一顆晶瑩剔透的水晶,也可能象一顆稍微帶點色彩的金銀珠寶,裏面究竟有什麼、肉眼無法看見。如果將它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我們可能會非常驚訝地發現,裏面有許多色彩斑斕、千奇百態、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東西:它們中有的能快速敏捷地運動;有的結構精巧、色彩艷麗;有的清秀典雅,給人一種奇異無比、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有的甚至像魔鬼一樣奇形怪狀、張“牙”舞“爪”、醜陋不堪,讓人感到有一點恐懼和害怕。這時,你一定會十分好奇、迫不及待地問:它們都是些什麼呢?叫什麼名字?哪裏來的?對水體和周圍的環境,以及對人類有什麼影響?等等…。
水中的雜質屬於微觀世界的範疇。對於水來説,顯微鏡下出現的東西都屬於“雜質”, 浮游藻類就屬於其中的一種。我們隨便從野外取一滴水,映入我們眼簾的可能像一顆晶瑩剔透的水晶,也可能像一顆稍微帶點色彩的金銀珠寶,裏面究竟有什麼、肉眼無法看見。如果將它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我們可能會非常驚訝地發現,裏面有許多色彩斑斕、千奇百態、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東西:它們中有的能快速敏捷地運動;有的結構精巧、色彩艷麗;有的清秀典雅,給人一種奇異無比、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有的甚至像魔鬼一樣奇形怪狀、張“牙”舞“爪”、醜陋不堪,讓人感到有一點恐懼和害怕。這時,你一定會十分好奇、迫不及待地問:它們都是些什麼呢?叫什麼名字?哪裏來的?對水體和周圍的環境,以及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說實話,面對顯微鏡下形形色色的物質,也許我們和你一樣不知道它們是什麼;也許我們中的少數人能認出它們中的一些,卻叫不出它們具體的名字;也許偶爾會出現那麼幾種是我們大家都曾經在某些教科書裏見過而感到非常熟悉的東西。但是無論怎樣,顯微鏡下出現的東西,對於我們人類來説始終都是陌生的,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爲顯微鏡的體積較大、攜帶不便,人們不可能時時刻刻用它來觀察周圍的世界;其次是因爲人類進入微觀世界的歷史也不過只有三百多年,人們不可能在這樣短的時間內認識微觀世界裏的所有物質。但是對於這些“雜質”來説,它們中的每一種、每一類都應該有一個非常具體和形象的名字,如果沒有,那也只是暫時的空缺。
說實話,面對顯微鏡下形形色色的物質,也許我們和你一樣不知道它們是什麼;也許我們中的少數人能認出它們中的一些,卻叫不出它們具體的名字;也許偶爾會出現那麼幾種是我們大家都曾經在某些教科書裏見過而感到非常熟悉的東西。但是無論怎樣,顯微鏡下出現的東西,對於我們人類來説始終都是陌生的,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爲顯微鏡的體積較大、攜帶不便,人們不可能時時刻刻用它來觀察周圍的世界;其次是因爲人類進入微觀世界的歷史也不過只有三百多年,人們不可能在這樣短的時間內認識微觀世界裏的所有物質。但是對於這些“雜質”來説,它們中的每一種、每一類都應該有一個非常具體和形象的名字,如果沒有,那也只是暫時的空缺。


三百多年前(1683年)荷蘭科學家列文虎克(Leeuwenhock,1632-1723)利用自製的低倍顯微鏡首次敲開了微觀世界的大門,觀察到微觀世界裏的物質,成爲世界上第一個走進微觀世界的人。從此,人們就利用各種顯微鏡相繼走進了這個鮮為人知的神祕世界。經過數百年的研究和觀察,科學家們已經可以將顯微鏡下看到的東西歸納為無機礦物質(inorganic minerals)、有機碎屑(organic detritus)和微生物(microorganisms)三大類,其中的每一類又包含成千上萬種。這麼多的物種,如果要對其一一去認識和瞭解,的確有很大困難。因此,這裡我們也只是向大家介紹一下微生物中的淡水浮游藻類。對於飲用水來説,不管這些浮游藻類的外表有多麼迷人、可愛,也不管它們對自然生態系統有多麼的重要,只要它們存在於飲用水或其他純水製品中,它們就屬於不受歡迎的雜質了,一旦我們將它們統統吃進肚子裏去,或將它們加入到工業產品中,對我們人體的健康和工業品的質量肯定是有害的,更不用說那些有毒有味的藻類了。因此,世界各國的水處理工作者正千方百計地考慮如何將這些浮游藻類徹底從水中去除,確保供水水質。
三百多年前(1683年)荷蘭科學家列文虎克(Leeuwenhock,1632-1723)利用自製的低倍顯微鏡首次敲開了微觀世界的大門,觀察到微觀世界裏的物質,成爲世界上第一個走進微觀世界的人。從此,人們就利用各種顯微鏡相繼走進了這個鮮為人知的神祕世界。經過數百年的研究和觀察,科學家們已經可以將顯微鏡下看到的東西歸納為無機礦物質(inorganic minerals)、有機碎屑(organic detritus)和微生物(microorganisms)三大類,其中的每一類又包含成千上萬種。這麼多的物種,如果要對其一一去認識和瞭解,的確有很大困難。因此,這裡我們也只是向大家介紹一下微生物中的淡水浮游藻類。對於飲用水來説,不管這些浮游藻類的外表有多麼迷人、可愛,也不管它們對自然生態系統有多麼的重要,只要它們存在於飲用水或其他純水製品中,它們就屬於不受歡迎的雜質了,一旦我們將它們統統吃進肚子裏去,或將它們加入到工業產品中,對我們人體的健康和工業品的質量肯定是有害的,更不用說那些有毒有味的藻類了。因此,世界各國的水處理工作者正千方百計地探索如何將這些浮游藻類徹底從水中去除,確保供水水質。


然而,要將浮游藻類徹底從水中清除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藻類普遍存在於地表水中,而且還有越來越多的趨勢,使水處理更具挑戰性;另一方面,常規的水處理工藝還不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藻及其代謝產物,相反還會將藻類的代謝產物轉化成有毒的消毒副産物,造成二次污染。原水除藻是水處理中的一個技術難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水處理工作者,目前還沒有一個成熟的經驗可供借鑑。雖然原水預氧化(如生物接觸氧化預處理)與氣浮聯用等工藝可以較大程度地提高浮游藻類的去除效果,但仍然難以滿足現代人們對飲用水水質的要求。如果採用更複雜一點的水處理工藝又會導致水處理成本的進一步增加。因此,尋找污染物較少的水源,控制原水中的浮游藻類生長,從而達到提高水質,降低水處理成本的目的,是水處理工作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可以這樣說,關注水質,就意味著關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然而,要將浮游藻類徹底從水中清除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藻類普遍存在於地表水中,而且還有越來越多的趨勢,使水處理更具挑戰性;另一方面,常規的水處理工藝還不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藻及其代謝產物,相反還會將藻類的代謝產物轉化成有毒的消毒副産物,造成二次污染。原水除藻是水處理中的一個技術難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水處理工作者,目前還沒有一個成熟的經驗可供借鑑。雖然原水預氧化(如生物接觸氧化預處理)與氣浮聯用等工藝可以較大程度地提高浮游藻類的去除效果,但仍然難以滿足現代人們對飲用水水質的要求。如果採用更複雜一點的水處理工藝又會導致水處理成本的進一步增加。因此,尋找污染物較少的水源,控制原水中的浮游藻類生長,從而達到提高水質,降低水處理成本的目的,是水處理工作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可以這樣說,關注水質,就意味著關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於 2023年10月27日 (五) 08:18 的修訂

水中的雜質屬於微觀世界的範疇。對於水來説,顯微鏡下出現的東西都屬於“雜質”, 浮游藻類就屬於其中的一種。我們隨便從野外取一滴水,映入我們眼簾的可能像一顆晶瑩剔透的水晶,也可能像一顆稍微帶點色彩的金銀珠寶,裏面究竟有什麼、肉眼無法看見。如果將它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我們可能會非常驚訝地發現,裏面有許多色彩斑斕、千奇百態、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東西:它們中有的能快速敏捷地運動;有的結構精巧、色彩艷麗;有的清秀典雅,給人一種奇異無比、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有的甚至像魔鬼一樣奇形怪狀、張“牙”舞“爪”、醜陋不堪,讓人感到有一點恐懼和害怕。這時,你一定會十分好奇、迫不及待地問:它們都是些什麼呢?叫什麼名字?哪裏來的?對水體和周圍的環境,以及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說實話,面對顯微鏡下形形色色的物質,也許我們和你一樣不知道它們是什麼;也許我們中的少數人能認出它們中的一些,卻叫不出它們具體的名字;也許偶爾會出現那麼幾種是我們大家都曾經在某些教科書裏見過而感到非常熟悉的東西。但是無論怎樣,顯微鏡下出現的東西,對於我們人類來説始終都是陌生的,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爲顯微鏡的體積較大、攜帶不便,人們不可能時時刻刻用它來觀察周圍的世界;其次是因爲人類進入微觀世界的歷史也不過只有三百多年,人們不可能在這樣短的時間內認識微觀世界裏的所有物質。但是對於這些“雜質”來説,它們中的每一種、每一類都應該有一個非常具體和形象的名字,如果沒有,那也只是暫時的空缺。

三百多年前(1683年)荷蘭科學家列文虎克(Leeuwenhock,1632-1723)利用自製的低倍顯微鏡首次敲開了微觀世界的大門,觀察到微觀世界裏的物質,成爲世界上第一個走進微觀世界的人。從此,人們就利用各種顯微鏡相繼走進了這個鮮為人知的神祕世界。經過數百年的研究和觀察,科學家們已經可以將顯微鏡下看到的東西歸納為無機礦物質(inorganic minerals)、有機碎屑(organic detritus)和微生物(microorganisms)三大類,其中的每一類又包含成千上萬種。這麼多的物種,如果要對其一一去認識和瞭解,的確有很大困難。因此,這裡我們也只是向大家介紹一下微生物中的淡水浮游藻類。對於飲用水來説,不管這些浮游藻類的外表有多麼迷人、可愛,也不管它們對自然生態系統有多麼的重要,只要它們存在於飲用水或其他純水製品中,它們就屬於不受歡迎的雜質了,一旦我們將它們統統吃進肚子裏去,或將它們加入到工業產品中,對我們人體的健康和工業品的質量肯定是有害的,更不用說那些有毒有味的藻類了。因此,世界各國的水處理工作者正千方百計地探索如何將這些浮游藻類徹底從水中去除,確保供水水質。

然而,要將浮游藻類徹底從水中清除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藻類普遍存在於地表水中,而且還有越來越多的趨勢,使水處理更具挑戰性;另一方面,常規的水處理工藝還不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藻及其代謝產物,相反還會將藻類的代謝產物轉化成有毒的消毒副産物,造成二次污染。原水除藻是水處理中的一個技術難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水處理工作者,目前還沒有一個成熟的經驗可供借鑑。雖然原水預氧化(如生物接觸氧化預處理)與氣浮聯用等工藝可以較大程度地提高浮游藻類的去除效果,但仍然難以滿足現代人們對飲用水水質的要求。如果採用更複雜一點的水處理工藝又會導致水處理成本的進一步增加。因此,尋找污染物較少的水源,控制原水中的浮游藻類生長,從而達到提高水質,降低水處理成本的目的,是水處理工作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可以這樣說,關注水質,就意味著關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控制原水中的浮游藻類生長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生態工程。由於浮游藻類對太陽能的利用效率較高、生長繁殖速度較快、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等特點,使得浮游藻類更加難以控制,因此目前還沒有一種方法能對其生長進行有效的控制。但在兼顧其他水生物生長和飲用水安全的情況下,有以下幾種方法可供選擇:(1)除去多餘的水生物,注入新鮮空氣,強迫水體流動;(2) 投放硫酸銅、高錳酸鉀或鋁鹽等化學物質;(3) 放養食藻魚類,維持水生態系統的平衡;(4)稀釋水體,清除底泥,降低水體營養物濃度;(5) 控制外來污染物的輸入;(6)生態綜合治理等。因此,在這裏,我們也迫切期待大家能和我們一道去認識和研究這些浮游藻類,為保護我們周圍的水生態環境和城鎮的供水水質出一份力。

縮略圖
縮略圖
縮略圖

未經處理的飲用水中所含的各種雜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