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類與生態系統的關係
藻類與生態系統的關系
就整個生物圈來說,水中的藻類遠比陸地上的植被重要。藻類的生存空間佔據了地球表面大約71%的面積,在水生態系統中能源源不斷地利用太陽能將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氮、磷、硫等無機營養鹽轉化為糖類等碳水化合物,進而合成蛋白質、脂肪等有機營養物,同時釋放氧氣。藻類光合作用和新陳代謝的速率又遠遠高於陸生植物,是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巨大隱形植被,與陸地植被一起被譽為“地球之肺”。藻類本身又是一些魚蝦貝等水生動物的主要餌料,有些還能直接被人類食用,是食物鏈的重要一環。
藻類雖然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生物,卻煥發出無限的生機,與自然生態系統有着千絲萬縷的聯係。藻類在水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水體生產力的大小主要取決於藻類的種群數量。當藻類死亡後,這些物體便會被細菌分解,成為新生的無機化合物。藻類除了可以製造食物、產生氧氣、淨化大氣和水質之外,一些大型藻類還是水生動物棲息、覓食、交配、避難的理想場所,使藻類在生態系統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由於大多數藻類的生命週期都非常短促,死亡的藻類會大量沈積在水底,同時引起細菌大量滋生,使水體中的氧耗盡,導致水體嚴重缺氧,從而使魚蝦貝蟹等水生動物無法生存。在缺氧條件下,水中的有機物難以分解,並不斷沈積在水底,形成厚厚的富含有機物的惡臭淤泥。在缺氧條件下,底泥中的有機物不能被完全分解的,腐爛的藻類經細菌分解和轉化,產生大量有害的中間產物如硫化氫、甲烷及氨等有害氣體,同時還會散發出強烈的腥臭泥土味。可見,水體中的淤泥,猶如一個巨大營養物質儲存庫,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可作為內源性的營養物質,源源不斷地向水體釋放氮、磷,使水質繼續維持富營養化狀態,從而使水生態環境難以恢復到正常。
目前,天然水體普遍受到藻類的污染,而且隨着工農業生產的發展、都市化的擴大和人口的增加,水體富營養化的問題還將日益嚴重,甚至還會導致一些水體的生態功能徹底喪失,進而引發其他一連串的不良生態連鎖反應,這些已經引起環境、水產、及供水等部門的廣泛關注。
水質富營養化是造成藻類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一般來説,影響藻類生長繁殖的主要因素有營養鹽、日照、氣候、滯留時間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為營養,如氮、磷、碳、氫、氧及其它微量元素,而氮、磷又是主要限制因素。根據文獻資料 ,當氮磷比(N/P)在5~10之間時,二者均不單獨為限制因數,當 N/P小於5時,氮為限制因數,若 N/P大於10時,磷為限制因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藻類過度繁殖意味着水質和水生態環境的惡化。正常情況下藻類種群本身有自我調節、自我約束的能力,但是當水質惡化時,藻類的這種自我調節能力下降,引起藻類異常生長,甚至會形成難以控制的水華現象。
水體富營養化是水體自然老化的結果,是水生態系統衰退的表現。自然條件下水體由貧營養型向富營養型演變的過程極其緩慢,需要幾千年、數萬年、甚至更長的一段時間,但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這一過程將大大縮短。藻類過度生長,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了以下幾方面的負面影響:(1)藻類大量繁殖形成“水華”或“赤潮”,遮蓋了水面上大部分的陽光,造成更多的底棲性及一些浮游性藻類無法生存;(2)有些藻類還會產生一些難以忍受的土味素及2-甲基異茨醇(2-MIB)等一些物質,嚴重影響周圍的環境;(3)有些藻類會分泌有毒物質,如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擬柱胞藻毒素(Cylindrospermopsins)和節球藻毒素(Nodularins)等,使人畜中毒,魚蝦貝蟹死亡。因此保護環境,提高水體生產力、恢復水體的美學價值、生態功能和景觀,防止水污染已經變得刻不容緩。